- A+
《散文天花板:顶级文笔的力量》套装共7册,分别为《峡河西流去》《我与地坛:插图珍藏版》《病隙碎笔:插图珍藏版》《世人二三事》《湘行散记》《世界在走,我坐着》《做人与处世》。
《峡河西流去》是陈年喜历时两年半之久创作的一部乡土根源散文集。经过近二十年漂泊在外的务工生涯,陈年喜携带旅途中的悲欢、离合、生死感悟回到自己的故乡峡河,开启了一段时光绵延的对故乡及文学根源的探寻之旅。乡音、乡貌、乡土人情于陈年喜的笔端落于纸面,凝结成二十七篇关于峡河的佳作。这些作品,不仅描述了陈年喜对故土的依恋与深情,还勾勒出他的文学根系以及枝干,更是记载了被时代淘洗过的斑驳的峡河人群像。
《我与地坛》收入《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配少量图片。《我与地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病隙碎笔:插图珍藏版》我想,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在神的字典里,行与路共用一种解释。皈依无处。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分割的消息要重新联通,隔离的心魂要重新聚合,这样的路上才有天堂。这样的天堂有一个好处:不能争抢。
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
长篇哲思抒情散文《病隙碎笔》是史铁生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身患尿毒症后,在透析治疗间隙坚忍写作的生命笔记。是他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
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探索关于人生命题:命运、爱情、金钱、人性、信仰、健康的心态、向上的精神……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在幽默旷达的行文中,史铁生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照亮了黑夜中我们每一个人扪心自问的人生疑难。
《世人二三事》此书以“人”为主题,完整收录汪曾祺的《关老爷》《傻子》《晚年》《公共汽车》等罕见篇目。书中的人物秉性各异,有的古怪,有的偏执,有的幽默,有的随性,他们都是世界的一种反映,在这复杂的人间,书写着奇奇怪怪的人生逸事。
《湘西散记》中收录的十一篇作品,是沈从文先生由《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及题附在香港重印的《散文选》中的《劫后残稿》四个不同性质的集子中选出的。这些作品用优美飘逸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质,流露出一分淡淡的孤独悲哀。沈从文手绘的清丽插画,再现唯美、传奇、饱含生命力的湘西。
《世界在走,我坐着》本书是余光中先生临终前亲自审订的散文集,展现了先生对生活永不熄灭的热情,对故园矢志不渝的怀恋。在大陆,余光中是家喻户晓的“乡愁诗人”,是流落异乡的文学种子;在台湾,他是一代文人的引路者,是“大师眼中的大师”。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散文是他诗歌的延伸。在散文的爱与美中,愿读者可以探索余光中的第二重“写作空间”,体味漂泊人生的酸甜苦辣,看心灵丰盈者超越时空的沉静与洒脱,寻找生命的真谛。
《做人与处世》主要内容: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社会就能和谐;否则,生活就会苦恼,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就会出现混乱。
“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基本的表露。它是有别于西方分析的思维模式的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
![《散文天花板:顶级文笔的力量》[共七册]](https://www.iyd.wang/wp-content/uploads/2025/09/1756729356-《散文天花板:顶级文笔的力量》.jpg)
《散文天花板:顶级文笔的力量》
作者简介:
陈年喜
散文作家,诗人,陕西丹凤人,出版作品有诗集《炸裂志》(2019)《陈年喜的诗》(2022),散文集《活着就是冲天一喊》(2021)《微尘》(2021)《一地霜白》(2022)。
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去世。其作品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散文《病隙碎笔》,是他*为经典的作品之一,是一部充满了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这部作品是他从身患尿毒症、接受透析开始,用四年时间写成,被誉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为重要的收获,是“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
在书中,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全书分为六个部分,243则,用生动优美而通俗的语言,探索我们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命运、爱情、金钱、人性、信仰、健康的心灵、向上的精神……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在史铁生幽默旷达的行文中,他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启迪人们重新寻获爱与信。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男,汉族,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其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沈从文(1902—1988)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与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他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明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融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余光中(1928—2017),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一生致力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其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文学造诣深厚广博,是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批评家和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评论集)等。
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